AI 重塑搜尋生態:B2B 行銷的下一場戰略洗牌

2025/08/11

當客戶不再打關鍵字,你的品牌還能被看見嗎?

上個月,久大行銷團隊和一位工業設備廠商的行銷經理聊天,他問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:
「最近發現客戶的詢盤變少了。追蹤了一下,原來他們根本不再打『自動化包裝機廠商』這種關鍵字了,反而直接問 Google:『年產量 500 萬件的食品廠,適合用哪種自動化包裝方案?』——這種問題,我們要怎麼被搜尋到?」

這個問題,其實正是當前 B2B 品牌最深的焦慮:
在 AI 搜尋時代,我們還需要 SEO 嗎?廣告還值得投嗎?內容到底該怎麼寫?
Google 台灣總經理林雅芳在接受《數位時代》專訪時,說了一句很扎心的話:
「所有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,只是方式不同。他們問的都是:在 AI 時代,該怎麼被看見?」
而她的答案也很直接:
「這是一場繼『行動優先』後的全面洗牌。」
但這次的改變,不只是技術升級,而是思維的翻新——從「被搜尋」轉向「成為解答」。

當搜尋從「打關鍵字」變成「問一句話」

我們都記得 2010 年代,SEO 的核心是「精準關鍵字」。
你只要把「不鏽鋼閥門供應商」、「CNC 加工中心機」這些詞塞進標題、內文、ALT 標籤,就有機會排上第一頁。
但現在呢?
使用者的搜尋行為已經從「2 個字」跳到「一句話」,甚至是「一張照片」:

  • 「食品級不鏽鋼閥門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容易腐蝕,有什麼解決方案?」
  • 「半導體廠用的高純度管件,哪家供應商通過 ISO 17025 認證?」
  • 甚至直接上傳一張生產線照片,讓 AI 幫忙辨識並推薦設備。

這就是 Google 推出的 AI Overviews(AI 摘要) 與 AI Mode(對話式搜尋)。
它不再只是列出連結,而是由 AI 直接生成一段完整答案,放在搜尋結果最上方。
對 B2B 品牌來說,這代表:
即使你的網站沒排在第一頁,只要內容被 AI 摘錄,仍能獲得高曝光與信任背書。
但反過來說——如果 AI 根本沒引用你,你的網站再漂亮、再專業,也可能「有內容,卻沒人看見」。

B2B品牌面臨的兩大危機

Google台灣總經理 林雅芳在訪談中提到,這波變革可以用三個維度來思考:廣、智、全。
聽起來像口號,但背後其實是 AI 搜尋的運作邏輯。

  • 廣(Breadth):你的內容,有夠「廣」嗎?
    她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:
    「葉黃素」是熱門關鍵字,但使用者可能根本不會打這三個字,而是問:「看 3C 太久眼睛不舒服怎麼辦?」
    這說明了什麼?
    ☆ 使用者的問題,往往不包含你的產品名稱。
    如果你的內容策略還只鎖定少數幾個精準關鍵字,那就只會被極少數人搜尋到。

    GTMC 的建議是:
    ◆ 別再只寫「產品型錄式」文章,而是回答「產業場景問題」
    ◆  涵蓋技術文件、安裝 SOP、客戶案例影片、白皮書等多元形式
    ◆  善用影音、圖片、圖解等多模態內容,讓 AI 更容易理解與引用
    「你要去思考,使用者會怎麼問問題?用什麼方式問?」——林雅芳
    內容的「廣度」,決定你能不能被看見。

  • 智(Smartness)
    我們常聽到客戶說:「我們的技術文件很完整,為什麼客戶還是找不到我們?」
    後來才發現,問題不在「內容好不好」,而在「說給誰聽」。
    B2B 採購是團隊決策,每個人關心的問題天差地遠:
    ◆  工程師想知道:「這設備能不能跟現有系統整合?故障怎麼排除?」
    ◆  採購關心的是:「交期多久?有沒有替代供應商?」
    ◆  管理層則在想:「這投資多久能回收?對產能提升有幫助嗎?」
    林雅芳說得好:「搜尋不再是大眾題目,而是個人任務。」
    AI 會試圖理解「你是誰」,然後給你最貼近的答案。

    久大行銷的建議是:
    ◆  與其寫一篇「大家都看得懂」的通用文章,不如寫三篇「專屬解答」
    ◆  給工程師的技術指南、給採購的成本分析、給管理層的 ROI 模型
    ◆  使用結構化標籤(Schema),幫助 AI 快速理解內容屬性
    我們曾協助一家感測器廠商這麼做,半年內,有兩篇內容被 AI 摘要引用,詢盤量增加了 40%。
    與其追求「被搜尋到」,不如先問:「誰需要這個答案?」

  • 全(Wholeness)
    將林雅芳提到:「大家最關注的,其實是購買行為。」
    Google 不只是讓使用者「找到答案」,而是讓品牌內容「成為答案」。
    這意味著,AI 會從 整個 Google 生態系 中,綜合判斷你的可信度:
    ◆  在 Google 搜尋 看到技術解析
    ◆  到 YouTube 觀看產品運作影片
    ◆  透過 Google Maps 查看工廠位置
    ◆  在 Google 評論 讀取客戶回饋
    如果這些資訊不一致,或其中一環缺失,AI 就可能判定你「不夠完整」,進而降低引用機率。

    GTMC 的建議是:
    ◆  把內容策略擴展到 YouTube、Google Business Profile、Google Ads
    ◆  確保品牌名稱、產品資訊、聯絡方式在各平台一致
    ◆  在技術文章中嵌入影片,在影片描述加入官網連結
    ☆  AI 偏好「能串連多點資訊」的來源,視為「更完整、更可信」的解答。

品質 > 數量,但小團隊也有機會

這聽起來壓力很大,對吧?
要內容廣、要針對角色、要跨平台整合⋯⋯資源有限的團隊怎麼做得起來?
林雅芳的一段話讓我們很受啟發:
「我們觀察到,小型且靈活的單位,知道如何善用 AI 工具,布局甚至比大企業更快。」

確實,生成式 AI(如 Gemini、ChatGPT)讓我們能快速產出:
◆  技術文件初稿
◆  客戶案例腳本
◆  多語言內容翻譯
但關鍵不在「產出速度」,而在「如何把 AI 當成團隊的一員」,去放大專業知識的價值。
☆  與其說是「大者恆大」,不如說是「動得快的,有機會先贏一局」。

策略不能外包:從「被搜尋」到「成為解答」

林雅芳說:「這會是一個很大的思維調整。」
過去,行銷策略可以外包給代理商,但現在不行了。
因為 AI 搜尋的核心是「洞悉使用者意圖」。
這需要你最了解的東西:你的技術、你的客戶、你的產業脈絡。
你必須回答三個問題:

  1. 我們的客戶在 AI 搜尋中會怎麼提問?
  2. 我們的內容是否涵蓋「廣、智、全」三大條件?
  3. 我們的團隊是否具備「將專業轉化為解答」的能力?

☆  與其追求「被搜尋到」,不如專注於「成為最佳解答」。

久大行銷 GTMC 的角色:與你一起找出「被看見」的突破口

在 GTMC,我們不只規劃網站、拍攝影片、設計品牌。
我們更關心的是:你的內容,能不能在客戶提問的瞬間,就已經是 AI 推薦的答案?

久大行銷協助 B2B 企業:
◆  拆解產業使用者意圖,建構「問題導向」內容地圖
◆  整合技術文件、客戶案例、影音內容,實現「廣、智、全」策略
◆  導入 AI 工具,提升內容產出效率與精準度
這波 AI 搜尋變革,沒有人能預測所有規則。
但我們相信,與其等待答案,不如一起嘗試找出解法。

如果你也想問:「我們的內容,還能被客戶看見嗎?」

歡迎隨時聯繫 久大行銷 GTMC。
讓我們一起梳理你的內容策略,找出那個「被 AI 看見」的突破口。

 +886-4-2296 6999 #1205